创业的故事(橙王诸时健二次创业的故事) -凯发官网首页
创业的故事
刘强东,出生于1973年,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光明村人。父母以驶船为生,从小将他放在不识字的姥姥家。家境贫寒的刘强东,一天三餐只有玉米和红薯可以吃,小学四年级才第一次见到电灯。
作为一个年轻人,刘强东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1992年,刘强东以680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该系以与中国政治精英有关而闻名。
虽然考上了人大,刘强东却没钱读书,最后是村民们东拼西凑了500块钱和76个茶叶蛋才供他上的大学。刘强东将凑的500块生活费缝在内裤里,决心要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
刚上大学那会,刘强东连吃了一个星期的水煮鸡蛋。所以,从大一开始,刘强东就频繁地参加了很多兼职。做家教、抄信封,除了养活自己,还往家里寄钱,告诉家里自己过得很愉快,不需要担心。
在大学里,他曾追求过一个英语系的女孩子。结果,这个女生婉言拒绝了刘强东,说你的专业太差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钱,那就去赚钱吧。
1993年,刘强东迷上了电脑编程,经常是在机房睡到早晨再去上课。学会编程的刘强东给老家的政府部门编了一套电力管理系统,给沈阳的快餐店编了一套餐饮管理系统,赚了不少外快。
1995年,刘强东盘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做起了连锁餐饮的梦。但由于他的放权,采购的师傅、服务员变着法贪钱。最后,仅仅两个月,刘强东就关了餐馆,总计亏损了20多万。
1996年7月,刘强东从人大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为了还债,刘强东进入日资企业深圳日宝来福磁性健康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宝来福”)工作,先后担任电脑担当、业务担当、物流主管等职。
日宝来福是中国大陆传销界的“始祖”,当时传销是一个新商业模式,国家并未查禁。日宝来福主要产品就是传销界鼎鼎有名的日宝来福磁性床垫。想要加入,必须用1.5万元人民币买1张实际价值仅3000元人民币的日宝来福床垫。
1996年和1997年,传销在国内疯狂发展时,日宝来福月营业额达10亿元人民币。1997年4月,中国政府对传销下达“通杀令”,5个月后日宝来福崩溃。折腾了一圈,刘强东依旧一穷二白。
1998年,考察了两个月的刘强东拿着1.2万元积蓄赶赴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 注册了 “北京京东世纪商贸有限公司”。其实,说白了,当时的京东就是摆摊儿卖vcd光盘刻录机。但这,就是京东的前生
橙王诸时健二次创业的故事
褚时健(1928年1月23日-2019年3月5日),企业家,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被称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是中国最具争议性的企业家之一。
褚时健成功将红塔山打造成中国名牌香烟,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74岁的褚时健与妻子开始第二次创业,其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常被销售一空。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在云南玉溪逝世,享年91岁。
写自己创业的故事
钟睒睒从小就生活不顺,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不甘于平凡便为他南下打拼埋下伏笔,直到后来创办农夫山泉品牌,成为亚洲首富,他的创业历程不可谓不精彩。
钟睒睒1954年出生于杭州,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正处文革时期,父母因被打成右派从杭州下放回老家绍兴诸暨,钟睒睒也因此被迫辍学。从60年代末到1977年,钟睒睒做过泥匠、瓦匠、木匠,辗转于绍兴附近的各个大城小镇,到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干了十几年苦工的钟睒睒决定和妹妹一起参加高考,为了心中的大学梦,自己努力了两年,但每次都与分数线相差20分左右。
高考落榜,但钟睒睒还是相信机遇改变命运,文革结束后,家人遭平反,一家人迁回了杭州,几经周转,钟睒睒去了《浙江日报》农村部当记者,一干就是5年,在这里见证了大批乡镇企业的发展。
记者出身的钟睒睒就野心勃勃地想创办中国第一份私营报纸,取名为《太平洋邮报》,意为临南海而怀大洋。但那是私营报纸还是被严令禁止的,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所以也就没有办成。在此之后,钟睒睒摆过摊、卖过窗帘,恢复了他早年“辗转”的日子,直到1991年,同是浙江商人的宗庆后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创办娃哈哈集团,而钟睒睒成为了娃哈哈口服液广西和海南两地的总代理商,这也为他后面创办农夫山泉埋下了伏笔。
2002年开始,“农夫山泉”瓶装水连续五年列同类产品市场销量第一位。10年后,农夫山泉系列产品销售首次突破百亿,并在包装饮用水的市场份额首次反超娃哈哈。2012年至2019年间,农夫山泉连续八年保持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第一。收益增速超可口可乐,在全球所有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已上市软饮料企业中,排名第一!
农夫山泉夺取全球第一后,开始进军新的领域,推出了农夫果园、尖叫、水溶c100、维他命水、茶π、东方树叶等新产品,并先后有了1.2万亩脐橙种植基地,40多万株橙树,4000亩苹果,还拥有12个生产基地,144条包装饮用水及饮料生产线、七条鲜果榨汁线及三条鲜果生产线!成为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集团。
等到2001年,农夫山泉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卖水的毛利率高到吓人,居然有55.4%,钟睒睒一年就能赚五十亿。2001年,钟睒睒以1710万元收购万泰生物95%的股份。此后虽然长时间无所建树,但是,2020年4月,万泰生物冲击a股终于如愿,市值暴涨30多倍,从28亿元左右上升到接近900亿元,钟睒睒手上的股份,价值高达800多亿元……
钟睒睒的成功之路上最不缺的就是磨砺,他能在最穷的时候账户上没有一分钱,做到现在资产要分户存,靠的是不屈的精神,瞅准抓住机遇一步步走向成功。
宗庆后创业的故事
当人们还在争夺客流量,抢占线下渠道的时候,有远见的人早已从旧的竞争格局中撤离。
就那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而言,娃哈哈推出的社交零售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线下实体和线上场景以外的第三场景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当人们还在为了客流量厮杀的时候,他们开始通过社交为场景,把客户作为利益共同体,让客户去销售。
这也是为什么娃哈哈宗庆后,要招募10万个社交零售商的,其中一个原因。
不要认为这只是大企业可以转型的方向和方法,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社交零售依然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创业的故事励志故事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褚时健创业的故事
褚时健老人从一个烟草大腕变身褚橙老板,创新创业,他当之无愧。
名人创业的故事
吸管大王——楼仲平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肯定有无数次的失败,功成的喜悦饱含了失败的痛苦和不屈不挠的倔强!
谁能想到一根只有几豪钱的利润,竟然诞生了一位亿万富翁!
“以小博大,成就另一种高度”是“双童”企业经营的座右铭,意思就是说吸管虽然很小,却需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把小小吸管做到完美,不去盲目攀比,不去好高骛远,持续专注把“双童”做成百年企业,以成就另一种别样的高度,谁能想象这是处自一个卖吸管的人说的话!
白手起家的“吸管大王”
“我从十四岁开始就辍学了,跟着父亲下江西‘鸡毛换糖’。后来的十五年间我摸爬滚打了二十多个行业,失败了无数次。从1992年开始,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摆摊经营的时候开始接触到吸管,当时只是从广东福建等地进货到义乌市场销售。”两年后楼仲平基于自身积累的大量吸管客户,遂决定自己生产吸管。于1994年创办了双童吸管厂,一转眼做了二十年,把每根只赚几毫钱的吸管做到了上亿产值,成为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
可想而知,白手起家的楼仲平早年的创业必定经历了许多的磨难,然而,这些磨难却如同沙粒,在岁月的包裹中变成一颗耀眼的珍珠。今天,他被称为“吸管大王”,“双童”也从2012年开始代表中国吸管企业主持吸管国际标准的起草制订。
他还颠覆了人们对吸管的看法,把吸管做成了艺术品。各种造型的艺术吸管,载有风车的玩具吸管,帮助小孩吃药的哈哈吸管,以及可供一对情侣一起饮用的爱心吸管,都可以在他的工厂找到。
目前的“双童”在创新方面收获颇丰,拥有5项发明专利,10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今年还有2——3项发明专利获批,其拥有的吸管有效专利数量达到了全球吸管专利的三分之二以上。楼仲平说,“把小吸管做大的诀窍就是不断创新,创新的思路就是在普通吸管的基础上进行情趣化、功能化和娱乐化的嫁接,从而给不起眼的小小吸管赋予新的生命”。
1995年他注册了“双童”商标做为自己的品牌,那时候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业主还少有品牌意识。楼仲平发现全国各地生产的吸管外包装都有两个儿童的logo(就是现在双童吸管的商标图案),结果有一天心血来潮拿了一包吸管的包装去义乌工商局打听,工作人员虽然不知这logo的来历,但却告知他还没有人注册该商标。楼仲平立刻回家取了2000块钱注册了这个商标,两年后的1997年底,楼仲平拿到了国家商标局批复的“双童”商标证,把全国吸管厂都在用的“双童”商标“占为己有”,并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商标权严正声明。
之后他又率先做外贸出口,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20%。到2005年,“双童”每天生产吸管产能达到了1亿支。
期间并非没有曲折,在2005年,楼仲平认识到欧美客户虽然订量大,但是把价格压得过低,导致“双童”停留在低端大批量简单生产而怠于创新。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将销售从国外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腾出一半以上的生产空间发展国内优质小客户,着力培育了国内高端吸管的消费市场,增加“双童”品牌的边际效应,大量优质的“双童”吸管开始进入到中国各地超市和高端餐饮消费,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的掌控格局完全改变,由原来大客户主导转变为目前小企业主导,并牢牢掌握了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与电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楼仲平从1995年开始接触电脑,那时候有的公司拿着电脑只是为了装个门面,他却一丝不苟地学了这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神奇机器。他从最开始的打字学起,到1997年下半年开始接触互联网,这是他的另一次征程。
“在此之前,互联网对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在义乌这种三、四线城市的我们来说,还很陌生。”楼仲平说当时国外的客户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互联网的信息,而且那个时候在国内也已经有了互联网的一些初期应用。他们于是也赶了个时髦,尝试性地花了一万块钱请人做了一个简单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寻找国外的客户。“马云在搞中国黄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企业网站了。”楼仲平笑谈。
企业大层面的决策他做,小细节的落实他也尽心。一次他见到公司在双童天猫旗舰店中的图片不够“高大上”时,楼仲平自己连续一个多月待在摄影棚里,拍出来的照片突出色彩和造型,注重质感,将吸管的多姿多彩呈现得淋漓尽致。楼仲平一再强调“我就是世界上最懂吸管的人,全球最顶尖的吸管专家也一定在双童里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样的精神,让他把小吸管做成了另一种高度。小吸管成就大人生,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