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创业故事(关于文盲的故事) -凯发官网首页
关于文盲的故事
汝州农村有个老翁,家道殷实十分富有。可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连“之、乎、者、也”等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不识字干很多事都极不方便,老翁尝够了苦头,决心让儿子念书识字。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的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的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
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子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蛮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了,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二十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三千划!'万’字真难写呀!”
关于文盲的故事50字
一个寒冬的早晨,在一个小小的公共汽车车站里挤满了男女老少。靠在栏杆上的一块牌子上明确的标着“母子上车处。”而站在这里的不是抱着孩子的母亲,竞然是几位男士。
真正的母子被挤到一旁。瘦弱的母亲围着头巾,衣着单薄,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冻的缩成一团,眼睁睁的望着那些“排错队”的男同胞们,眼里流露出愤恨而又无能为力的神情。我想:那些男同胞们真的没有看到牌子上的字吗?难道真的不认识“母子上车处”这五个醒目耀眼的字吗?
你瞧,第一个男士,个子较高,他身穿一件大皮袄,脚穿一双锃亮的皮鞋,显得特别阔气。他的眼睛看着地面,好像知道这是“母子上车处”而不敢朝上看似的。
第二个是个高个子男士,他身穿一件毛领皮衣,头上戴着帽子,向前看着,微闭着眼睛,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像在闭目养神。
第三个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爷,个子很矮,穿着一件羽绒服,一幅眼镜搭拉在鼻子上,快要滑落下来。
第四位是高个子男子,他身穿高领大皮衣,戴着大大的口罩,好像要把脸全部遮住似的。
看他们穿的多么华丽呀,但是表面的华丽怎么遮掩的了丑恶的内心呢?
看那半闭着的眼睛,看那快滑落的眼镜像不识字吗?
他们主要是想早点上车找个好座位,对那立着的牌子不屑一顾,竟背着良心做出如等缺德的事。而旁边的母子却迎着寒风颤抖着,母亲心凉了。
关于文盲的故事100字
一个蟑螂从我脚边爬过我不忍心伤害他,突然,我拿起它放到你,脖子里面.然后就死了
一个文盲的故事全文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
文化人与文盲的故事
1955年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农村就扫除文盲六七百万人,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年。以1950年算起,到195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3000万人,其中青年2000余万人。
1958年1月到9月,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1799个县、市(全国79.7%的县、市)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涌现出了17个基本无文盲省;第四次从1960年4月至1961年,明显地加快了扫盲速度,有力地巩固了扫盲成果。
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文盲的悲剧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不读书的人,很容易变成啃老族。我有些朋友和亲戚,不喜欢读书,有空时就是看电视,打牌蹉跎岁月,除了年龄增长了,学问技能只是原地踏步。
某一天,突然工作因为失误,失业了,然后不是积极找工作,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还是不学习,怨天尤人,一失业就是几年过去了,一边啃老一边天天睡大觉。
别人说了也不听,就是不读书,不求上进,让人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