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促进创业(谈一谈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应该怎么做) -凯发官网首页
谈一谈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比学习更重要,创业定义为:运用所学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学习的定义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衡量两者那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哪一个更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你看看这样的思路会不会好一点,重点是把他们的学习的定义缩小化,创业广义化,
创业是锻炼能力,学习是培养和增强能力.学习只是一种手段,创业是目的.
一、创业可能面临问题
现在大学生创业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来自大学生自身、相关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阅历与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心态、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心态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准备。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相应不利影响。
其次,知识限制。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再次,经验限制。受年龄及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第四,技术限制。理工类大学生受学识的限制,拥有可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那些文科类大学生来讲,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创业将遭遇较多的困难。
第五,资金困境。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但是大学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较难获得必需的资金。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
二、面临这些问题解决措施
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通过社会、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等群体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进一步出台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首先,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经济手段者,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等;行政手段者,如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法律手段方面,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对以知识成果出资的限制的修改、保护知识产权等。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比如江西省就出台了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将享受与下岗工人自主谋业同等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会教学。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并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实践考查公司企业的运作,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使用学习从理论上,实践中真正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再次,社会有必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形成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就业的公众舆论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具备良好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创业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环节。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自身具备足以创业的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有必要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在自己创业前可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多方寻找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组建具有相应能力与水平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创业取得一定进展后有必要把握时机做大做强,而在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时,也有必要积极应对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与提升科技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创业需要的能力
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提高,从实际出发
在校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阅历与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心态、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心态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准备。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相应不利影响。 其次,知识限制。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再次,经验限制。受年龄及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第四,技术限制。理工类大学生受学识的限制,拥有可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那些文科类大学生来讲,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创业将遭遇较多的困难。 第五,资金困境。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但是大学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较难获得必需的资金。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 除了大学生自身决定创业不足的内因外,社会上还尚未形成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政府出台的在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有待落实,而且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在创业培训教育与创业促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这些因素并非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相关有利外部条件的缺乏,既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也对大学生创业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三、面临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通过社会、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等群体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进一步出台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首先,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经济手段者,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等;行政手段者,如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法律手段方面,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对以知识成果出资的限制的修改、保护知识产权等。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以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比如江西省就出台了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将享受与下岗工人自主谋业同等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其次,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的体现,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高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讲座会教学。比如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压力等等。并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实践考查公司企业的运作,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使用学习从理论上,实践中真正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再次,社会有必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形成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就业的公众舆论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具备良好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创业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环节。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自身具备足以创业的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有必要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在自己创业前可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多方寻找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组建具有相应能力与水平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创业取得一定进展后有必要把握时机做大做强,而在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时,也有必要积极应对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与提升科技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小结: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要多一些理性。创业仅有兴趣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受到资金、人际关系、政策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创业的话题应该是永恒的,但创业的选择须慎重。
如何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乏奉献精神。
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 思想道德素质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1) 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 事业心和责任感。
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 科学文化素质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 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 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 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 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
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3。 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
同时,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
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
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
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1) 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 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3) 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 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
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 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
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
提升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00万人,根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面前,大学生如何提升职业能力呢?
一、职业能力是什么?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2、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3、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能力。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去应聘教学工作岗位,对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综合能力,这里主要介绍国际上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从以下三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4、个人能力。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假冒伪劣将越来越无藏身之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三、大学生如何提升职业能力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少量的学生对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2、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3、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大学生杀他人(甚至杀害自己母亲)、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4、培养正确的择业心态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01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1、顺应时代的需求
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方面,国家也专门有了就业指导与培训职业素养的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各方面素质的培训课程,该素质的培养对我们今后的就业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职业素养的学习,尽我所能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升我的职业素养,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围绕着“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特、求强”的原则
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实现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最高化,就要推行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疏导,提高思想素质;弘扬仁爱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倡导求真务实,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搭建交流平台,提高沟通适应能力;培育钻研精神,提高学习和创新素质。总之,围绕着“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特、求强”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在社会主义道德框架下和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条件下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职业人才。
3、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人脉”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大学生应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这样你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及人际交往艺术,这样自己才会进步,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这个理。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的培养应着眼于语言表达、社交、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
4、学习、创新方面的素质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创新意识和能力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中。当今科技日新月异,为了不落后于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时刻的学习。此素质的提高必须着眼于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审美素质
很多大学生缺乏审美观,主要是缺少审美能力,因为从小就没树立好审美意识。现代世界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作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当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也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和谐眼光”-----审美。审美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其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等五个方面。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公平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透明社会竞争中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否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是检验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维护社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标志,是一项联系千家万户福祉的大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力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美国的scans(1991)报告认为,就业能力包括36项能力,并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三个部分;工作胜任力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等五个部分。荷兰心理学家海吉德等认为就业能力为“通过运用胜任力不断地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主要维度:职业专门知识和个人的灵活性(适应性)等。近年来,我们在对我国大学生个人特点、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要等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明晰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各个要件,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可靠的方案。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是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的本质原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职业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培训,不但增加了企业了的人力资源成本,也限制了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具体表现为:
第一,职业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职业认同是个人在整合有关自我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我定义。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代,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势必会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大学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熟练的运用他们指导实践,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大学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赖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
第三,社会资本对于个人成功求职和未来职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人实现职业志向的关键要素。社会资本是个人在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信誉,是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个性品质。个人获得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的多寡,对一个人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其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发展。
第四,个人适应能力是指个人在工作和组织之间进性灵活的转移,以适应内在和外在劳动力市场各种改变的能力。一个人对事物及事件的观点、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学习的态度及对自我内外环境改善的能力都将在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工作中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接受教育年龄小,大多数都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抗压能力不强,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强。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是出现“有业无人就,有人无业就”的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打破结构性失业的壁垒,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摆在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有责任,高校作为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很多毕业生无法再激烈的市场中谋取生存空间,不得不降低择业标准和职业期望,对国家的人力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虽然经济复苏后这种影响日渐远去,但是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却日益加剧,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掌握求职第二块“敲门砖”。
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充电”方式之一。有很多学生把职业资格认证视为大学毕业证之后的第二块“敲门砖”。然而为给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很多学生抱着“这山不亮那山亮”的态度,报考很多培训辅导班,毕业时拿了很多证书,却没有用处。专家建议,大学生不要盲目去参加各种职业认证考试,要有计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目标职业发展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报考cima, 毕业增加就业砝码
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就有了很强的忧患意识,希望在本专业之外掌握更多技能学习、更多知识,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
第二,课余时间打工,积累工作经验。
众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常常会要求“有从事某某工作经验两年(或三年)以上”。这道门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在校大学生应及早做准备,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积累工作经验,这也是提高自己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但有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只追求工作经验,不光是课余时间出去打工,甚至在上课的时间,逃课去兼职。不但落下了功课,而且由于考勤不全导致考试不能通过。专家建议,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自己的兼职时间和学业课程安排一定不能起冲突,要分清主次,在不耽误自己学业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实践。
第三,进行职前培训,掌握求职技巧。
很多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但就是过不了面试的“临门一脚”,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加强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积累。
第四,政府深化改革,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目前,政府已经有“选调生”、“村官”等针对应届大学生的考试,帮助大学生就业。政府还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从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帮助。最后,政府已经着手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保障建设。每年的全国“两会”、地方“两会”,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案,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好的就业环境。这些都是政府在帮助大学生就业中已经取得的经验。 政府也曾颁布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如西部人才培养计划、选调大学生村官等,虽然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作用,但是从长远考虑,这也只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让大学生们不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政府应该简化就业程序,减少就业限制,如对毕业生生源、专业、性别的限制等,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建立起一个开放流通、信息对称的劳动力就业市场。[2]同时,在其他方面,政府可提供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在信息、服务、信贷资金等方面,要对广大毕业生给予足够的扶持、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并定期派相关方面的专家给予技术等方面的帮扶与指导。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也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保护大学毕业生的权利。
政府不仅要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还应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机构。要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咨询、就业需求、就业培训、招聘信息等要求,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门路,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各级政府还应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并推广切实可行的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为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或者相关知识更新,帮助其提升就业
第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和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知识技能。
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要分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整个大学生的教学体系,并且从入学开始就作为必修课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课程安排密切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相联系,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专门制定各专业行业领域中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学生按照具体的岗位变迁顺序制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分专业、分行业、分岗位的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职业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具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六,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机会是通过各类校园社团组织的活动进行的,是大学课程体系之外的必要补充。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团队配合能力。例如通过“暑假三下乡”、新农村调查、企业参观、寒假实习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学生的社会资本,为其走上社会铺垫平台。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及地市举办的各类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也通过活动带动其他同学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在大学生涯的初期制定自己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能有侧重的提高就业能力。
第七,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和见习基地,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就业实习和见习基地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训练,增强工作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和社会工作需要的差距,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心态,找到自己进入社会合理的行业目标和岗位目标,避免盲目自信和悲观失望。从实习实训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尽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市场岗位需求相匹配,减少进入社会的障碍和壁垒,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八,培养创新意识,做好持久就业。
持久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保持性对稳定的就业状态所具备的就业智能条件。要做好就业的持久性,一定要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研究新方法应对环境形势的变化,使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的去积极探索,刻苦专研,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突发的情况中能够很好的应对和解决问题,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吸取和转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第九,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今年来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项目之一,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社会交往能力,都会在建立公司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过程中得到磨练和提高。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创业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为背景的投资。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可是要想创业成功,社会资本的积累往往是占重要地位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难于普通就业,创业者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比一般的就业者要高,换句话说,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就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标志,随着大众传媒及互联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迅捷程度是以往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现在大学生的过多的依赖于虚拟的世界,不愿意实地操作,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坏毛病。高等教育在面对大学生教育的时候,应该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特点,扬长补短,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专业人才,肩负起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重任。
注意事项
高等教育在面对大学生教育的时候,应该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特点,扬长补短,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专业人才,肩负起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