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致富创业事迹(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故事) -凯发官网首页
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故事
教育局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典型材料
6月18日,全市深化双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后,市教育局及时在局务会上进行传达学习,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县级以上干部为副组长、机关科(室)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从职能科室抽调5名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办公室,具体承担精准扶贫工作任务。
扶贫干部的故事200字以内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基层干部扶贫故事
近日,重庆市文明办发布2021年3月至4月“重庆好人榜”。此次共有20名身边好人荣登“重庆好人榜”,他们是群众身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黔江区王贞六上榜“自强不息类”重庆好人。
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脱贫当自强 不忘穷乡亲
——自强不息 王贞六
王贞六,男,现年70岁,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12组人。妻子罗啟碧体弱多病,儿子王元文患脑膜炎后遗症。王贞六不等不靠,靠着养殖中蜂,率先脱了贫、致了富。更可贵的是,他不忘初心,毅然投身扶贫志愿服务工作,给乡亲们送蜂苗、送技术、送服务,帮助10多户贫困户共同实现了增收。他自强不息摆脱贫困,他更热心奉献助人为乐,他的故事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段佳话。2020年10月,他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扶贫干部感人小故事800字
“长风破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海民建教育扶贫纪实系列故事 湖南桑植篇每一年的9月,上海民建都会收到来自湖南省桑植县贺龙中学的包裹,厚厚的装订整齐的几册材料上面,记录着上一个学年上海民建扬帆班学生的资助情况和学习成果。
上海民建扬帆班项目得到了民建中央、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关心,也得到了民建湖南省委和当地政府、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贺龙中学为上海民建扬帆班学生们配备优质师资和后勤保障,注重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健全人格;积极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利用班会、劳动、实践活动、参观活动等机会,充分展示才华,提升综合素质;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扬帆班的学生们正视困难、树立信心,真正认识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爱护,帮助他们树立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上海民建扶帮公益基金会定期组织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及会员企业家考察上海民建扬帆班项目。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钱雨晴,上海民建扶帮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钧健、原理事长朱德瀛,都曾率队到当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看望上海民建扬帆班师生。他们走进扬帆班教室,和学生们一起上一节课;来到学生宿舍和食堂,实地了解扬帆班学生的起居情况;走访受助学生家庭,送上帮困物品。
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
著名经济学家陈人通教授与车夫的公益扶贫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2017年,当时陈人通教授在湖北黄冈市举行了一场公益演讲,因为路途遥远和时间紧迫,他需要打车前往演讲现场。
按照惯例,出租车司机应该开具正规的发票,方便陈教授报销,但所乘车辆的发票机却没有纸张。看到陈教授有些着急,这位出租车司机主动提议,将车辆停在路边,跑到附近的小店购买了纸张并安装好,再继续送陈教授前往目的地。
感受到这位出租车司机的勤奋和良心,陈教授不仅在当场表扬了他,还主动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得知这位司机的家庭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尚未享受相关政府福利和补贴,陈教授当即表示要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资助和帮助。
随后,陈人通教授将司机的信息发布到微博上,并倡议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益扶贫。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为这个家庭提供资助、捐赠物品并提供各种帮助。
最终,得益于陈人通教授和其他爱心人士的帮助,这位车夫的家庭逐渐走出了困境,度过了一个安定和幸福的春节。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互助精神和公益意识,更彰显了真正大医精诚、扶贫济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