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大时代:沉浸式旅游将是下一个风口 -凯发官网首页
“沉浸式”一词原本发源于戏剧领域,随后演化为一种体验与参与并重的营销方式,在演艺圈、家居圈、 科技 场馆、景区等行业和场景内广泛运用。它主要通过灯光、视频、ar、vr、mr等 科技 手段,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使人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幻妙氛围中,形成全新的沉浸式情景体验。
自2018年“沉浸式”体验出现,全国出现了许多沉浸式体验馆,以及景区沉浸式体验 旅游 ,但是这些似乎都是简单的技术堆叠和简单的布景,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情景式体验游。
但是在人们追求新奇、刺激事物的市场需求下,这种场景营造极大地迎合了受众的需求。这几年,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沉浸”的时代。但沉浸式体验不应仅仅是噱头,其背后蕴含的行为心理、设计思维、叙事哲学、人文关怀更值得我们思考与重新审视。
虚拟与真实:用数字 科技 打造沉浸式体验
通过场景营造,配合全息投影、ar、vr等 科技 手段,贴合甚或超出用户生活体验的故事性的方式,以 游戏 ,情境感音频视频、戏剧、游乐设施、装置性空间展览等作为输出途径,最大化调动自身五感共鸣,令用户全身心多感受的沉浸在虚拟与真实交织的世界中。
沉浸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某种体验或某个故事里产生的自我迷失感,即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被完全代入到环境里,以至于淡忘掉现实生活中的顾虑和责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即时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沉浸式体验的特征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性
沉浸式体验表达的不是真实世界,而是通过放大、复制、扭转、叠加的方式重新定义所生活的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运用技术还是舞台效果,沉浸式都被用来增强或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其目的都在于让参与者感觉切身处于一个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故事感
沉浸式作品致力于在故事设定内为参与者提供一种临场感,且这种临场感通常是有意义的。在故事中为受众提供一个主动的角色设定并不是成为沉浸式体验的必要条件,尽管这种主动的设定一般是用来定义沉浸式 娱乐 项目的因素之一。
沉浸式作品使参与者处于被环绕的环境之中,无论其指的是在实际意义上通过舞美、音乐、灯光、表演或 科技 来达成环绕效果,还是在比喻意义上指参与者们“迷失”在故事中的感受。
三:角色化
将沉浸式作品与其他在荧幕或是舞台作品区分开的,正是所谓的打破“第四堵墙”的隐喻。也就是说,在沉浸式作品中,观众是整个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者和作品本身完全或几乎没有分别。但仅有观众参与的作品本身并不足以让作品被称为“沉浸式”。
无论是通过演员表演还是技术、布景或其他效果呈现,沉浸式作品都需要让观众和作品融为一体,并确保他们能感觉到自己是作品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四:交互式
当设计师们被问到用什么词语去描述他们创造的沉浸式作品时,除了“沉浸式”一词之外,被选择最多的词是“互动式”。沉浸式 娱乐 通过从多方位、全角度调动参与者的注意力来建立和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联系感,从本质上改变了参与者与作品内容互动的方式。这种“完全投入” 的状态对参与者来说是难忘的体验。
如2017/2018国际羊毛标志大奖的全球总决赛赛场,由factoryfifteen工作室设计创作的舞台交互装置,当有人经过或者是触碰到墙面时,不同色彩线条会分裂,呈现了一种魔幻的视觉效果。
“沉浸式体验“影响力:沉浸式体验在 旅游 领域的创新
沉浸式 旅游 体验即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使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互联网技术的崛起,高 科技 的应用,将使人类进入“时空穿梭”和“虚拟世界”时代, 旅游 产业也将迎来体验化的新时代。
“沉浸式体验”一词一经诞生,便被迅速应用至 旅游 领域,从吃住行到游购娱,贯穿了 旅游 行业的全要素。特别是在文旅项目上,沉浸式 旅游 更是风靡起来。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互动体验技术、数字动画技术、5g、ai、ar、vr、m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助推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沉浸式数字艺术演艺、沉浸式数字艺术戏剧等产品层出不穷。应用场景也从城市转战 旅游 景区,成为文旅项目吸引人气的新选择。
所以,我们看到了平面的展览、传统的舞台戏剧在“升级”,传统空间被注入“真真假假”的叙事元素,一场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让文化消费者的获得感愈加丰富,全方面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幻妙氛围中,形成难以忘怀的场景体验。
沉浸式艺术体验展>
“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
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也是一种相对成熟和流行的艺术形式。其最早起源于英国,一改以前戏剧的线性剧情模式,打造出多条剧情线,并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你站在台上演我坐在台下看”的对立,观众可以行走于演员之间,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路线,甚至可以和演员一起演绎剧情,这种高强度的沉浸互动,让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容易产生共鸣。
沉浸式 旅游 演艺>
沉浸式 旅游 演艺主要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及演职人员表演还原故事真实场景,为游客打造“另一个时空”。 旅游 演艺是国内众多 旅游 目的地标配,经过多年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有的 旅游 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收增长乏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 旅游 过程中互动性和参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沉浸式”体验演出异军突起,表现令人瞩目。
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演出实现了“船和码头即剧场”、“观众即演员”,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将武汉的大汉口长江文化呈现给大家
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表演突破传统山水实景的布景,将古城元素与演出有机结合,游客可在不同主题形态的动态空间中捡拾祖先的生活片段
沉浸式夜游>
夜游、沉浸式夜游已成为 旅游 业重要分支方向,是 旅游 投资的下一个爆发点。有别于传统夜游模式,沉浸式夜游力求身临其境,使游客“沉浸”于景区,塑造多元的 娱乐 体验。主要手段有互动感应装置、3d投影秀、全息水幕投影……让用户得以在各种 娱乐 活动消费体验过程中获得交互和反馈,从而使用户提升参与的专注度,有充分的掌握感,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
文化艺术是 科技 的有力推手。2010年上海世博会被誉为“ 科技 盛宴”,各个国家馆运用前沿高 科技 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的手法,为观众带来了艺术化、具有想象力的生动体验。我们可以将它看作一次带领中国数字多媒体技术进入综合设计新时代的重要事件。它也让中国大众消费者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奔赴了一次新颖的文化 旅游 。
科技 是文化艺术的创新语言。“沉浸感”本来是描述一种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而 科技 能够扩展“沉浸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边界。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其核心特征――虚拟性形成了视觉性、体验性、互动性以及融合性,最终营造出语言文字所描述不了的感受。在数字媒体、大众媒体时代,这些属性形成了更准确、高效、有趣甚至有意义的传播。
一些数字多媒体技术也相应转化为具有各自优势的产品与消费项目。这些产品与项目本身已成为了ip,生动地帮助城市讲述、积累故事,为孵化ip贡献有效的价值。
在信息时代,各种数字化技术与文旅的结合,将催生文化 旅游 的新业态,推动城市文化基因的彰显和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
再审视:对 科技 与人文关系的深入思考
科技 是智慧城市的物质基础。我国智慧城市在经历了初期的 科技 应用与数据管理建设阶段后,已提出建设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升级需求。文化 旅游 便是人文型智慧城市在精神消费与享受层面的主要抓手。人文型智慧城市需依靠 科技 将文化内容与人文关怀体现于文化消费中。一座人文型智慧城市, 历史 是灵魂之源,文化是精神内涵, 科技 是基础工具, 旅游 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语言,而创意便是进行统合设计的智力要素。创意能够为 旅游 城市增添魅力与竞争力,最终为人们带来美好与幸福。
在讲好一座城市独特的故事时,如何运用 科技 去与文化、与审美进行结合,并起到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这是回归到了 科技 与人性的关系这一普遍问题。在物质世界中, 科技 在兴盛之后的一个阶段往往会带来对其的滥用。 科技 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周期,才能与精神文化进行真善美的融合,进入更理性、更智慧、更好地满足人们 情感 的阶段。
“我们深知‘沉浸式体验’不仅仅只是一个市场营销的噱头,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背后蕴含的设计思维和叙事哲学上的革新,以及这类叙事方式本身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个体关怀。”(《2019 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 nextscene)
科技 以人为本,实际上说的便是为人的感受、感情服务。 科技 ,需要关照人的感受,满足人的审美,传递有价值的内容――那些储存了人们共同的记忆、表达了人们共同的 情感 、实现了人们共同的愿景的内容。这正是身处文化 旅游 行业以及 科技 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与再实践的问题。